close


長腳登山隊的快樂行腳之
瑞芳大粗坑古道.不厭亭.金字碑古道環狀連走 20210919

這個週日的行程,長腳登山隊仍以瑞芳猴硐山區的古道作為活動的主場,此行計劃由大粗坑古道上山後,經由102線瑞雙公路至不厭亭後,再越過一段芒草掩徑的原始稜徑抵達金字碑古道上的探幽亭,最後由探幽亭循金字碑古道下山,完成一趟環狀的行程,這次行程中的二條古道,過去長腳隊曾經分別往返走過幾次,此行嚐試透過102線公路的串連,完成連走二條古道的安排,耗費的時間與路程較久,加上朗朗晴天、酷熱高溫下行走102線公路及芒草稜徑,走得辛苦,是一項體力的挑戰,今天這一趟充滿人文歷史、尋幽訪勝的古道之旅,確實值得一探。

一早驅車來到侯硐弓橋社區,循金字碑古道指標抵達淡蘭橋前方,右轉通過淡蘭橋即金字碑古道登山口,由於長腳隊此行計劃由大粗坑古道上山、金字碑古道下山,因此將車子停放在金字碑古道登山口旁的空地,整隊後即左轉循與淡蘭橋反向、往大粗坑古道登山口方向的產業道路上行,展開了今天長腳隊的快樂行腳。大粗坑古道係早期猴硐通往大粗坑和九份的聯絡道路,昔日礦業發達,近百年的採金歲月形成了「小美國」之稱的大粗坑聚落,全盛時期曾有近三千人聚居於此,如今繁華落盡,現今只能從遺跡中窺見過往輝煌的歲月。

一行人循產業道路緩步往上進行,不到一刻鐘的腳程便來到道路盡頭處的大粗坑古道登山口,登山口一旁有一翻修過的簇新民宅,門牌號碼是瑞芳區半嶺路22之6號,遊客可透過google地圖的搜尋找到大粗坑古道的登山口。在大粗坑古道入口右側山頭的綠樹之間,崖壁上一道因枯水期而水量涓細的瀑布就是菜刀崙瀑布,瀑水往下流洩匯入了大粗坑溪。大粗坑古道沿著大粗坑溪而上溯,古道經多次的整理後,全程以花崗岩鋪階,以觀光步道的型態使得步道極容易為一般大眾所親近,有部分路段也都還能看到舊時古道上的石階梯。

循著鋪排整齊的花崗岩步階進入大粗坑觀光步道,緩緩爬升的步道沿途綠蔭蓊鬱,相較於小粗坑古道石階的陡峭,大粗坑古道走起來明顯輕鬆許多。古道續行,走向大山分校遺址的途中,會先通過一座山區常見的萬善堂(有應公)前方。步道時而爬階、時而緩坡,古道的路徑單純,循徑一路上行,沒有複雜的岔路,也不用變換路徑,沿著岩階步道便能慢慢地走進大粗坑聚落的遺址。隊伍走進大粗坑聚落所在的山凹處,昔日大山國小的校地,目前也僅餘留下頹圮荒廢的舊校舍建築體及一旁主祀福德正神的大德宮。

大山國小分校的周邊於採礦黃金時期,曾有四百多戶人家聚居於此,繁華一時,然而對照眼前的殘破景觀,如何想像過去曾經人山人海的熱鬧呀!這處人煙罕至只有山友會行經的地方,因為曾是吳念真導演拍攝電影素材的場景所在,因此近年來發展成一條觀光的登山步道,吸引不少懷舊的旅客到此一遊,體驗歷史與自然景觀的滄桑感。一行人於大山分校短暫停留、拍照記錄後,將腳步移向距分校不遠處的一座陸橋,建築在山區的這座仿佛天梯般的陸橋有凌空架起於樹稍之勢,陸橋筆直沖天,自大粗坑聚落遺址銜接至往102線公路的產業道路。

一行人循著天梯往上爬行,如果懼怕天梯的陡峭,可以選擇走一旁的產業道路上行,稍後二徑亦會再次會合。循著天梯一步步往上,聽說這個地點是網美拍照打卡的夯點,於是一行人也學學網美花了些時間拍下不少照片。其實不管拍出來的人美不美,站在天梯的盡頭處回首俯瞰方才走過的大粗坑聚落,座落在青山綠林間的大山分校、大德宮、柑仔店遺址等等清晰呈現,而遠眺層巒疊嶂的山頭,景致更是美不勝收,令人讚嘆不已。於天梯上欣賞美景後,接著將腳步朝著位在102線瑞雙公路上的大粗坑步道登山口的方向前進。

由天梯爬上產業道路後,再沿著產業道路走了大約12、3分鐘光景,來到大粗坑古道位於102線瑞雙公路19K的登山口位置,登山口右轉可往雙溪、左轉可往九份,隊伍先左轉去探看在50公尺外的一座貌似河馬的小金瓜山露頭,河馬外形的露頭係因早期金礦開採後而裸露出了礦體岩層,從產業道路朝著小金瓜山望去,像極了一頭可愛的河馬,而在眺望河馬露頭駐足的位置,可欣賞美麗的基隆嶼海景及登山步道清晰的基隆山。在欣賞了河馬露頭之後,隊伍再次回到大粗坑步道登山口,接下來打算朝雙溪方向進行,步行約2公里的公路至不厭亭。

頂著大太陽走向不厭亭的2公里路途實在是熱情如火呀!幸好沿途層次分明的美麗山景稍稍降了一些酷熱,沿途一直聚焦在遠處的不厭亭上。行進中經過鷹石岩山神廟下的石階入口,此行的目標放在不厭亭及金字碑古道上,因此未入山神廟一探究竟。一行人踢了2公里的馬路、約20分鐘的腳程,終於來到位在102線公路雙溪及九份交界處的不厭亭。被群山環抱的不厭亭,一側是眺望雙溪區全景、一側是眺望瑞芳與九份,牡丹山、金瓜石山(大粗坑山)、基隆山、五分山層巒疊嶂的山稜及蜿蜒的基隆河盡入眼簾,不厭亭上完賞了天然美景。

短暫停留於不厭亭賞景,遠眺著媲美武嶺公路的102線公路,102線公路也是網美打卡拍照的熱門景點,此刻人多、熱鬧極了,寂靜公路可一點也不寂寞呀!拍照記錄後,一行人繼續沿著102線公路往21K指標樁的方向走去,沿著102線公路一直往下行,即可抵達102線公路金字碑古道緣起牌坊所在位置的登山口。不過隊伍此刻是直接切入了右側邊坡上的稜徑,此山稜是雙溪及瑞芳間交界的山稜,看起來是三貂嶺山及牡丹山之間的連稜,山勢雖不陡但芒草叢生,循著稜線走可以到達金字碑古道上的探幽亭。

於是長腳隊離開了102線公路,直接走上邊坡、踏入稜線,穿梭在芒草叢裡,稜徑行進的同時可左眺牡丹、右瞰瑞芳的宜人景色,只是在接近午時的此刻,頂著烈日在芒徑中緩慢前進很辛苦,芒草幾乎掩徑,隊友持著二把開山刀一邊走一邊砍著擋道的芒草更是辛苦,遊客如果不怕路途遙遠,建議走102線公路登金字碑古道會更優雅、好走一點。狹長的稜徑上一步一步緩緩的往前推進,天氣熱得好想來一碗挫冰了!好不容易走完了芒草徑,總算進入有樹蔭可遮陽的山徑裡,通過上上下下、盤根錯節的山徑後,終見山徑盡頭處出現的探幽亭了。

探幽亭位於三貂嶺山的鞍部,越嶺過後下行可至牡丹、雙溪或九份,探幽亭旁有一面清咸豐元年(1851年)、亦即古道尚未立金字碑之前,鞍部即已成立的「奉憲示禁碑」。「奉憲示禁碑」的碑文因年代久遠而模糊難辨,資料顯示石碑內容大致是在警告山民勿濫砍濫伐山林,此石碑因而被喻為台灣最早的環保碑文。鞍部上除有「奉憲示禁碑」,在空地的一隅還有一座小廟,小廟前及涼亭前分別有旗台遺跡。通常郊山常見的小廟皆是供奉土地公,不過鞍部上的小廟與在郊山常見的的土地公廟供奉的土地公或石頭公似乎不太一樣。

大部份的資料或山友在提及金字碑古道鞍部的這一座小廟大都認為其供奉的是守護山林大地的土地公,但有一則資料的山友提及,曾在「MIT臺灣誌」看過一段節目,曾有一位在地居民介紹這座小廟是罕見的「盤古祖廟」。小廟中供奉的石碑文,橫批書寫「古貌昭赫濯」,上聯是「千秋福澤承天厚」,下聯是「萬古德恩配地貞」,上下聯的第六個字組合起來為「天地」,祭拜的是開天闢地的神明 - 盤古祖,與民間供奉土地公的習俗大相逕庭,對於位在金字碑古道上、探幽亭前小廟的不同見解特別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探幽亭所在的鞍部是金字碑古道全程中的最高點,站在鞍部可遠眺,基隆嶼、深澳漁港、瑞芳、侯硐及員山子分洪道均一覽無遺。探幽亭後方的小徑便是我們方才由不厭亭走過來的小徑,循盤古祖廟旁的小徑上行可登三貂嶺山及三貂大崙。隊伍由不厭亭爬了近40分鐘的稜徑方抵達探幽亭,自大粗坑古道102線公路端登山口起,一路曝曬在陽光下,直至探幽亭方緩下腳步,超乎想像的疲憊,於是隊伍決定在探幽亭安頓一下又疲又渴的身軀。大歇過後,隊伍再次起步,準備循金字碑古道往猴硐的方向下山,返回弓橋社區。

循著石階下行,金字碑古道仍部份保留著舊日的石階與山徑,與大粗坑古道全程已整修為花崗岩步階的觀光步道型態不同,仍具濃濃的古道氛圍,全程於蔥鬱的綠蔭下行進,此刻下山走動起來相對輕鬆、舒暢。自探幽亭下行,大約5、6分鐘的腳程,隊伍來到已近160載的「金字碑」前面,鐫刻於岩壁上的七律詩,係清朝台灣總兵劉明燈北巡時的題詩刻字並嵌上金箔,史冊記載中以「金字碑」相稱此石碑,「金字碑」與草嶺古道上的「虎字碑」、「雄鎮蠻煙碑」係同一期間的碑文,列國家三級古蹟,是淡蘭古道上重要的文化資產。

岩壁上的金字碑文因年代久遠,存留古老的鐫刻文字因山區潮濕的環境而字體略模糊,金箔斑駁脫落,岩壁上青苔覆,碑文的石雕花紋亦零零落落,相較草嶺「虎字碑」的風光,「金字碑」更像似一座落漆的古蹟。今天行走的這一道越過三貂嶺山的古道原本的稱呼是三貂嶺古道,但更多的人都稱其為「金字碑古道」,同樣是幽幽歲月流轉之下的淡蘭古道,不過金字碑古道不似草嶺古道因太過熱門而變得觀光色彩濃厚,緊臨金字碑的周邊步道,依舊保留著傳統鋪排的石階梯,幽靜深邃的寧謐風華,對喜愛行走古道的人其實更有吸引力。

金字碑前拍照記錄後,繼續循著古道下行,古道的石階一路向下延伸,沿途的階面上覆蓋著厚厚的一層綠苔,行進時要稍微小心一點。古道越接近侯硐端的登山口,步階已在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的修繕下,鋪墊上平整的石階及石板,路況相對安全。古道沿著蜿蜒的溪畔緩緩向下延展,今天行腳來到金字碑古道後段的行程時雙腳已呈現疲態,在濃密的綠蔭樹下快速地行進著,微風徐徐地吹過,腳步略顯顛顛跛跛,興許是走累了,已不管不顧古道沿途的盎然綠意了,只想快快到達登山口,趕緊完成今天的行程。

古道下行的途中,左側出現一條原始的小岔路,循小徑可銜接後凹古道,之後再銜接北37道路抵達侯硐車站。通過小岔路口,一行人掌握流暢的節奏,快速地朝著登山口方向直奔。循著石階一段又一段盤繞下行,步道上的青苔與落葉,散發古道濃濃的滄桑感與古樸的氛圍,金字碑古道不似草嶺古道上有完整的自導式解說牌,只在登山口、涼亭及金字碑前才見到簡單的解說牌示,沿途的設施雖無法與同樣是淡蘭古道之官道、同樣擁有國家三級古蹟的草嶺古道的完善相提並論,不過一點也不妨礙我們行走金字碑古道所享受的健行樂趣。

循步階續行,下山的步伐一路未曾停歇,自探幽亭下行直至位於猴硐端登山口的天煌亭,前後耗費40分鐘的腳程,趕路的結果當然是錯失沿途幽美的景致,這次行程的距離相較過往安逸的安排,顯然是一場體能挑戰。回顧今天走過的大粗坑古道滄桑感十足的礦場、聚落、大山分校遺址、建築於山間的天梯,還有小武嶺之譽的102線公路及觀山看海的不厭亭,循稜穿過芒草叢來到探幽亭,看到台灣第一座環保議題的奉憲示禁碑,綠樹蓊鬱的金字碑古道,看到具歷史意義的國家三級古蹟-金字碑,一趟充滿懷舊、文史、自然與體力的旅途,應該會令人念想一段時光了。

驅車來到侯硐弓橋社區,循金字碑古道指標抵達淡蘭橋前方,右轉通過淡蘭橋即金字碑古道登山口

整隊後左轉循與淡蘭橋反向、往大粗坑古道登山口指標方向進行

往大粗坑古道登山口方向的產業道路上行,展開了今天長腳隊的快樂行腳

大粗坑古道係早期猴硐通往大粗坑和九份的聯絡道路

循產業道路緩步往上進行,不到一刻鐘的腳程便來到道路盡頭處的大粗坑古道登山口

登山口一旁有一翻修過的簇新民宅,門牌號碼是瑞芳區半嶺路22之6號,遊客可透過google地圖的搜尋找到大粗坑古道的登山口

登山口前有空地可停車

大粗坑古道經多次的整理後,全程以花崗岩鋪階,以觀光步道的型態使得步道極容易為一般大眾所親近

大粗坑古道導覽圖

大粗坑古道沿著大粗坑溪而上溯

大粗坑古道入口右側山頭的綠樹之間,崖壁上一道因枯水期而水量涓細的瀑布就是菜刀崙瀑布

鏡頭拉近,菜刀崙瀑布的瀑水往下流洩匯入了大粗坑溪

循著鋪排整齊的花崗岩步階進入大粗坑觀光步道,回拍登山口

緩緩爬升的步道沿途綠蔭蓊鬱

相較於小粗坑古道石階的陡峭,大粗坑古道走起來明顯輕鬆許多

古道續行

步道時而爬階、時而緩坡

走向大山分校遺址的途中,會先通過一座山區常見的萬善堂(有應公)前方

萬善旁有一座難以辨識其記載的石碑

循指標走向大山分校遺址

沿途部分路段曝曬在陽光下

途中小歇

與小粗坑古道的陡峭相較,大粗坑古道走起來輕鬆多了

步道緩緩上升

行經聚落廢棄屋舍的牆垣

循著之字形往上升的步道爬行

古道的路徑單純,循徑一路上行,沒有複雜的岔路,也不用變換路徑

沿著岩階步道續行便能慢慢地走進大粗坑聚落的遺址

隊伍走進大粗坑聚落所在的山凹處,昔日大山國小的校地,目前也僅餘留下頹圮荒廢的舊校舍建築體及一旁主祀福德正神的大德宮

主祀福德正神的大德宮

近拍大德宮

從外牆看,大德宮已略整修過了

大山國小分校頹圮荒廢的建築體

大山國小分校的周邊於採礦黃金時期,曾有四百多戶人家聚居於此,繁華一時,然而對照眼前的殘破景觀,如何想像過去曾經人山人海的熱鬧呀!

遠眺山區被綠樹包圍著的陸橋

於大山分校短暫停留、拍照記錄後,接下來準備將腳步移向距分校不遠處的陸橋

往陸橋時遇岔路,如果懼怕陸橋太陡峭,可以選擇走一旁的產業道路上行

循往天梯方向走

來到天梯入口區

建築在山區的這座仿佛天梯般的陸橋有凌空架起於樹稍之勢,陸橋筆直沖天

天梯自大粗坑聚落遺址銜接至往102線公路的產業道路

爬上天梯途中俯瞰剛剛通過的大山分校遺址

除了可以看見大山分校遺址外,相片的右下方是柑仔店遺址

遠眺山頭上的小尖頭稍後隊伍要前往的不厭亭

爬到了天梯盡頭處

天梯盡頭處設有方向指標及路線導覽圖

天梯、方向指標、路線導覽圖及大山分校遺址同框

陡峭的天梯,聽說天梯是網美拍照打卡的夯點

站在天梯的盡頭處回首俯瞰方才走過的大粗坑聚落,座落在青山綠林間的大山分校、大德宮、柑仔店遺址等等清晰呈現,而遠眺層巒疊嶂的山頭,景致更是美不勝收

一行人也學學網美花了些時間拍下不少照片

於天梯上欣賞美景後,準備離開大粗坑古道了

接著將腳步朝著位在102線瑞雙公路上的大粗坑步道登山口的方向前進

遠眺不厭亭

沿著產業道路走了大約12、3分鐘光景,來到大粗坑古道位於102線瑞雙公路19K的登山口位置

登山口右轉可往雙溪、左轉可往九份

登山口設有一座大粗坑觀光步道石碑

回拍大粗坑步道登山口

隊步岀岀大粗坑古道後先左轉去探看在50公尺外的一座貌似河馬的小金瓜山露頭

河馬外形的露頭係因早期金礦開採後而裸露出了礦體岩層,從產業道路朝著小金瓜山望去,像極了一頭可愛的河馬

眺望河馬露頭駐足的位置,可欣賞美麗的基隆嶼海景

基隆山登山步道清晰可見

欣賞了河馬露頭之後,隊伍再次回到大粗坑步道登山口

102線瑞雙公路上團拍

朝雙溪方向進行,步行約2公里的公路至不厭亭

與不厭亭遙遙相望

遠眺五分山氣象雷達站

行進中經過鷹石岩山神廟下的石階入口,此行的目標放在不厭亭及金字碑古道上,因此未入山神廟一探究竟

遠眺小金瓜山露頭方向

鏡頭拉近,河馬外形的露頭

遠眺瑞芳及外澳地區

俯瞰大粗坑古道上的天梯及大山分校遺址

頂著大太陽走向不厭亭的2公里路途實在是熱情如火呀!

102線公路20.5k,進入雙溪及九份交界處

不厭亭解說牌

踢了2公里的馬路、約20分鐘的腳程,來到位在102線公路雙溪及九份交界處的不厭亭

由不厭亭俯瞰102線公路

被群山環抱的不厭亭,右側是眺望瑞芳與九份

被群山環抱的不厭亭,左側是眺望雙溪區全景

俯瞰媲美武嶺公路的102線公路

不厭亭上眺望瑞芳及外澳地區

遠眺小金瓜山河馬露頭

牡丹山、金瓜石山(大粗坑山)、基隆山、五分山層巒疊嶂的山稜及蜿蜒的基隆河盡入眼簾,不厭亭上完賞了天然美景

牡丹山、金瓜石山(大粗坑山)、基隆山、五分山層巒疊嶂的山稜及蜿蜒的基隆河盡入眼簾,不厭亭上完賞了天然美景

不厭亭此刻人多、熱鬧極了

不厭亭是網美打卡拍照的熱門景點

不厭亭周圍視野開闊

拍照記錄後,繼續沿著102線公路往21K指標樁的方向走去

抵達102線公路21K指標樁位置

沿著102線公路一直往下行,即可抵達102線公路金字碑古道緣起牌坊所在位置的登山口

隊伍此刻直接切入了右側邊坡上的稜徑

此山稜是雙溪及瑞芳間交界的山稜

這處山稜看起來像是三貂嶺山及牡丹山之間的連稜

山勢雖不陡但芒草叢生

循著稜線走可以到達金字碑古道上的探幽亭

回拍,距離不厭亭愈來愈遠了

在接近午時的此刻,頂著烈日在芒徑中緩慢前進很辛苦

稜徑行進的同時可左眺牡丹、右瞰瑞芳的宜人景色

稜徑行進的同時可左眺牡丹、右瞰瑞芳的宜人景色

東北角美麗的海岸線

芒草幾乎掩徑,在烈日下的芒徑中緩慢前進

遊客如果不怕路途遙遠,建議走102線公路登金字碑古道會更優雅、好走一點

好不容易走完了芒草徑

總算進入有樹蔭可遮陽的山徑裡

通過上上下下、盤根錯節的山徑

終見山徑盡頭處出現的探幽亭了

由探幽亭回拍山徑出入口

探幽亭位於三貂嶺山的鞍部,越嶺過後下行可至牡丹、雙溪或九份

探幽亭有一面清咸豐元年(1851年)、亦即古道尚未立金字碑之前,鞍部即已成立的「奉憲示禁碑」

「奉憲示禁碑」的碑文因年代久遠而模糊難辨,資料顯示石碑內容大致是在警告山民勿濫砍濫伐山林,此石碑因而被喻為台灣最早的環保碑文

涼亭旁右有旗台遺跡

探幽亭所在的鞍部是金字碑古道全程中的最高點

空地的一隅另還有一座小廟,小廟前及涼亭前分別有旗台遺跡

鞍部上的小廟與在郊山常見的的土地公廟供奉的土地公或石頭公似乎不太一樣。大部份的資料或山友在提及金字碑古道鞍部的這一座小廟大都認為其供奉的是守護山林大地的土地公,但有一則資料的山友提及,曾在「MIT臺灣誌」看過一段節目,曾有一位在地居民介紹這座小廟是罕見的「盤古祖廟」。小廟中供奉的石碑文,橫批書寫「古貌昭赫濯」,上聯是「千秋福澤承天厚」,下聯是「萬古德恩配地貞」,上下聯的第六個字組合起來為「天地」,祭拜的是開天闢地的神明 - 盤古祖,與民間供奉土地公的習俗大相逕庭,對於位在金字碑古道上、探幽亭前小廟的不同見解特別提出來供大家參考。

循此路徑可下侯硐端登山口

站在鞍部可遠眺,基隆嶼、深澳漁港、瑞芳、侯硐及員山子分洪道均一覽無遺

探幽亭大歇過後,隊伍再次起步,循金字碑古道往猴硐的方向下山

循著石階下行

古道仍部份保留著舊日的石階與山徑

具濃濃的古道氛圍

難得這個季節竟然還有油桐花開著

自探幽亭下行,大約5、6分鐘的腳程,隊伍來到「金字碑」前,右側山壁上鐫刻著碑文

金字碑的周邊步道,依舊保留著傳統鋪排的石階梯,幽靜深邃的寧謐風華,對喜愛行走古道的人其實更有吸引力

「金字碑」與草嶺古道上的「虎字碑」、「雄鎮蠻煙碑」係同一期間的碑文,列國家三級古蹟,是淡蘭古道上重要的文化資產

岩壁上的金字碑文因年代久遠,存留古老的鐫刻文字因山區潮濕的環境而字體略模糊,金箔斑駁脫落,岩壁上青苔覆,碑文的石雕花紋亦零零落落,相較草嶺「虎字碑」的風光,「金字碑」更像似一座落漆的古蹟

已近160載的「金字碑」,清朝台灣總兵劉明燈北巡時題七律詩,刻字並嵌上金箔於岩壁上,史冊記載中以「金字碑」稱此石碑

幽幽歲月流轉之下的淡蘭古道,不過金字碑古道不似草嶺古道因太過熱門而變得觀光色彩濃厚

今天行走的這一道越過三貂嶺山的古道原本的稱呼是三貂嶺古道,但更多的人都稱其為「金字碑古道」

沿途的階面上覆蓋著厚厚的一層綠苔,行進時要稍微小心一點

古道下行的途中,左側出現一條往凹古道的原始小岔路

循小徑可銜接後凹古道,之後再銜接北37道路抵達侯硐車站

通過小岔路口,一行人掌握流暢的節奏,快速地朝著登山口方向直奔

循著石階一段又一段盤繞下行

轉彎循登上幾級石階後有一處小平台

小平台上可休憩

步道上的青苔與落葉,散發著滄桑感與古樸的氛圍

金字碑古道不似草嶺古道上有完整的自導式解說牌,只在登山口、涼亭及金字碑前才見到簡單的解說牌示

古道沿途的設施雖無法與同樣是淡蘭古道之官道、同樣擁有國家三級古蹟的草嶺古道的完善相提並論,不過一點也不妨礙我們行走金字碑古道所享受的健行樂趣

循步階續行,下山的步伐一路未曾停歇

來到位於猴硐端的古道登山口了

回拍金字碑古道

登山口旁則有一面金字碑古道導覽圖

登山口一旁的天煌亭是因感念蘇天煌先生於土石流災前,冒著危險擊鑼協助居民撤離,弓橋里居民多人方得以化險為夷,故建亭紀念

大粗坑溪上游溪谷建造了一座土石流觀測堤壩

民國89年象神颱風襲台時,大粗坑溪流域曾歷經嚴重的土石流災情,舊猴硐國小首當其衝,嚴重受損而後遷校,水土保持局在民國92年間完成大粗坑觀測站的建置,可事先預警土石流的發生。

通過淡蘭橋返回一早停車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惠子 的頭像
    惠子

    惠子與長腳登山隊的快樂行腳

    惠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