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長腳登山隊的快樂行腳之
打鐵寮古道.白石山連走20211212

氣象局預測這個週日氣象不佳,長腳登山隊路線的安排於是捨棄氣候較不穩定的東北角,選擇桃園大溪古道群中較熱門的打鐵寮古道作為這次行程的主軸,路線分二組,A組為打鐵寮古道連走白石山,B組打鐵寮古道走來回。隊伍行走擁有豐富史蹟的打鐵寮古道已多次,此行特意結合白石山步道,體驗白石山長約700公尺、高聳垂直數十公尺的岩石峭壁的壯闊景觀。由於打鐵寮古道續行白石山的行程需耗費較多的體力與時間,因此規劃為A、B二條路線,參與的隊友可各取所需。

打鐵寮古道原名更興古道,是早期大溪三層地區與三民、慈湖之間物資往來與運輸的重要路線,古道沿草嶺溪畔而行,沿途有三座人文特色強烈的古橋、二座造橋紀念碑及石棚土地公,是一條故事性強的步道。打鐵寮古道緊鄰慈湖特區,過往有很長一段時間受限於軍事管制,人為的破壞少,擁有豐富的低海拔林相生態,保留相當完整的原始林貌。1998年禁區解禁後,經大溪區官方規劃與修繕,擁有原始自然之美的打鐵寮古道經常吸引喜愛郊山野行、懷舊踏青的遊客的造訪。

隊伍集合於打鐵寮古道三層派出所端的登山口,整隊後循民宅旁的坡道下行進入了古道。續行過彎後,步道左側有一座「太平濟安二橋」建橋紀念碑,石碑背面為捐款芳名冊。通過紀念碑後不遠便看見太平橋,太平橋因安全考量已以不銹鋼欄杆維護,站在橋頭側邊方可一窺太平橋以紅磚疊砌的單孔橋舊貌。通過太平橋後的不遠處,便看見弧形造型的濟安橋,紅磚建造的橋身小巧優雅,橋頭以天燈的造型為飾,拱橋仿如龜背似的成了「翹龜橋」。

打鐵寮古道的沿途有三座橋,分別是太平橋、濟安橋及東興橋,皆建造於大正15年(1926年),深具文化史蹟的價值。隊伍通過濟安橋後,進入一段以大卵石鋪排的路徑,隨之為泥土與石頭交錯的原始山徑,古道沿草嶺溪上行,在綠意盎然的原始森林中,時而踏階上行,時而平緩土徑前行,行過跨越溪溝的木板橋及蜿蜒的山徑,一路走得恣意。續行來到古道上的阿嬤柑仔店、阿公打鐵店的舊厝地,只見殘餘頹圮的牆垣與石柱供今人懷舊,先民往來間的故事早已煙沒於荒煙蔓草中。

打鐵寮古道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因古道入口曾有一家打鐵舖,提供入山採樟腦的工人所需鐵器;另一說法就是指來到眼前所見的這一連串石階,早期的伐木工人將木頭順著陡坡滑下,木頭撞擊山壁發出像打鐵的摩擦聲響,故此山域被稱為打鐵寮。從古道口出發來到阿嬤柑仔店、阿公打鐵店遺址,大都是易行的緩坡,不過從遺址之後的路徑開始沿草嶺溪上溯,就地取材、鑿山取石、修築石階,或取溪中卵石、鋪路造階,隨著陡階一步步爬升,同時感受著先民翻山越嶺、雙肩擔負生活物資的艱辛歲月。

一段連續的陡階爬上來,來到古道上的中繼點,中繼點上有一座廢棄的崗哨,崗哨位於鞍部的岔路口,來到鞍部循右續行,可經草嶺山至慈湖園區;崗哨一側有一木板便道,打鐵寮古道後段往東興橋、或白石山、或百吉林蔭步道等路徑即循此方向續行。短暫歇息後隊伍循崗哨旁的木板便道朝著東興橋、白石山方向的山徑進行。步道沿途陸續看到後慈湖管制區的界樁,一行人循著山徑的上下起落前進,落差不大,步道不難走,爬過一段土階後循徑來到彎道處,步道遇往電塔的岔路。

岔路循直線上行,經鐵塔往石厝坑山後,可接上木橋續往白石山,隊伍放棄難度高的直線,循右腰繞的山徑往白石山、木橋方向繼續進行。山徑彎繞間,沿途右側山區以鐵絲網圍籬著,係因右側山區為後慈湖管制區範圍。續行於林蔭步道之間,開闊處可俯瞰後慈湖管制區的湖光山色。後慈湖原名龍過脈埤,其水源來自白石山,是桃園農田水利會灌溉埤塘,提供大溪三層地區大部分的農田灌溉用水。腰繞過後慈湖管制區外環的山徑後,山徑下切直至草嶺溪畔,一個大轉彎後來到一處長著蓮花的溪畔前。

沿著溪畔緩步前行,山徑已趨平緩,行走在鬱鬱蔥蔥的林間,蓬勃的蕨類植物、綠意盎然的植物、緩緩流淌的清澈溪水,聽聞蟲鳴鳥叫,行走古道感覺到寧謐舒服。循徑續行,來到立在岩石上的東興橋造橋紀念碑前,紀念碑與東興橋及太平、濟安兩橋皆於同期建造,石碑上刻載建橋的捐款名冊因年代久遠字跡已斑駁難辨,僅碑眉上「白玉東興南賑」隱約可識。與東興橋紀念碑平行的左側邊坡上,有一座小小的石棚土地公,喜愛研究古道人文歷史的遊客可以觀察一下。

古道續行,小心地通過一小段溪石錯落的溪谷區,未久,來到溪畔岔路口,至此若循右跨溪後可續往東興橋,循直續行經木橋後往白石山。來到這個岔路處,安排了B組過溪至東興橋後採原路返回,A組則循直行方向續行至白石山。因此自溪畔岔路處隊伍便開始分成二路,由於選擇跟著A組的路線,因此不過溪,循直往上續行,山徑略陡,爬過一段一段的小陡坡後來到木橋前。木橋左側有一岔徑,路標顯示經電塔後可前往石厝坑或三層社區,也就是稍早隊伍爬過一段土階後,循稜至彎道處時遇往電塔的岔路所延伸過來的路線。

隊伍快速地通過木橋、行經設了路擋的步道口後循徑往上續行,經過一會兒的路程,山徑銜接到了橫向的岔路上。橫向岔路循右續行可往百吉隧道口,循左續行可往白石山,長腳隊一行人於是毫無懸念地選擇左轉,朝著白石山的方向續行了。接下來的泥土山徑如同產業道路般的平緩、寬闊,前進了大約三分鐘左右的腳程,來到白石山登山步道的入口區,而接下來的行程亦即隨著腳步一步一步的往上爬升,逐漸進入了長腳隊已久違多年的白石山,再次探訪美麗壯闊的岩石峭壁區。

隨著盤根錯節的泥土山徑一步步向上爬行,連續的陡升坡讓人有深度換氣的喘息感,步道難度不大,陡坡後總又銜接上一段腰繞的緩坡讓人緩緩氣,沿途的樟樹與楓樹處處可見,空氣中充滿著大地的天然芳香。循徑上行來到白石山腳(石壁腳)與白石山頂岔路口,隊伍選擇左轉的白石山腳的路線,先行通過石壁腳之後再攀上山頂的稜線。於是接下來,隊伍開始進入一段崎嶇不平的路線、穿梭於顛簸的山徑,隨著腳步的進行,一行人逐漸走進白石山腳下令人讚嘆與驚艷的巨岩石壁區。

白石山的大石壁係因板塊運動而逐漸由海底抬升形成現今這一片綿延數百公尺的垂直數十公尺的大峭壁,岩石呈灰白或紅褐色,石壁密布凹洞,經年累月的風化下形成有如骷髏石、石盆等天然景觀,特殊的地理景觀令人讚嘆不已。在連連的驚嘆號之中,一行人放慢腳步的通過石壁腳下,帶著驚豔與悸動的心,緩緩走過這一片隱於群山之間、綿延了近七百公尺長的大石壁。通過最後一段壁腳後,路徑開始陡升,藉由繩索的輔助,攀上陡峭崎嶇的山徑,經過一陣的努力,一行人終於登上稜頂。

稜頂一隅有一座造型既像太師椅也像石缽的大石頭,石頭的凹槽積了不少水,多年前我們曾戲稱它是一座「太濕椅」。上稜後循稜左轉續行,可通往十三分山、金面山、石厝坑山、草嶺山等處;循稜右轉為白石山步道最經典的稜線,亦是隊伍方才通過的石壁腳這片巨石岩壁上緣的區域。隊伍稍事歇息後,便循白石山頂的稜徑準備下山。海拔高度625公尺的白石山無基石,僅大石壁的斜面上書寫著「白石山」三字,天空清晰的日子,於石壁上或立或坐,可遠眺四方、盡覽大溪景致與石門水庫的風情。

回程的一開始,行走於陡坡斜壁與岩石稜線之間,通過狹長陡峭岩石稜徑,有媲美皇帝殿岩稜的挑戰,遇山友狹路相逢時,還需相互禮讓一番。岩稜上的一側有一些樹叢緩和不少行走稜線時緊臨懸崖峭壁的刺激感。掌握著行進節奏循稜一路下行,行進間,逐漸脫離岩稜,進入原始的泥土路徑,不久,隊伍來到往白石埤或返木橋方向的岔路處,接下來,一行人選擇循白石埤方向的路線續行。循著彎彎繞繞的山路走下山,從白石山頂循稜至山下,耗時約40分鐘,終於看見了被群山環抱的白石埤。

白石埤又稱白石湖、乾埤,是早期為灌溉而修築的一座狹長形埤塘,周邊為青山綠樹所圍繞,湖面樹影倒映,湖景寧謐怡人。長腳隊以白石埤作為今天行腳的終點,接下來只要循著石龜坑產業道路朝著百吉隧道的方向走,就能與準備接駁的隊友會合。回程緩緩走在車輛往來稀少的產業道路上,今天我們利用一個上午,走進了充滿故事性的打鐵寮古道、又仰望了石壁腳令人驚艷的峭壁、而後又小心翼翼地通過充滿挑戰與刺激的白石山稜線,一趟豐富美妙的行旅,再次讓我們滿載著快樂、踏向歸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惠子 的頭像
    惠子

    惠子與長腳登山隊的快樂行腳

    惠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