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腳登山隊的快樂行腳之
淡蘭古道之中坑古道 20200913

長腳登山隊這次的例行活動走進了風景優美的新北雙溪區,進入雙溪長源里的中坑地區,走訪位於柑腳與盤山坑之間的中坑古道,中坑古道屬淡蘭古道中路(民道)闊瀨連絡道的其中一段路線,為昔日茶商往來的一條捷徑,古道沿途有百年土地公廟、古厝遺址、清澈的溪流、綠草如茵的梯田及翠綠蓊鬱的原始林貌,行走中坑古道猶如置身於一幅青山綠水的畫作之中,然此行在悶雷轟隆作響、擔憂豪雨即將傾盆而下的考量下,僅行走至古厝遺址即選擇折返,雖有遺憾未竟全程,但沿途景色令人感到驚艷,直呼有機會一定再來!

淡蘭古道國家級綠道在旅遊路網的推播下,先民早期往來的一段歷史軌跡被重啟,重新牽動起台灣人對先民足跡的記憶。淡蘭古道為清領時期淡水廳到噶瑪蘭廳(現今臺北到宜蘭)之間往來的要道,也是見證北台灣的漢人由西往東發展拓墾的一道歷史痕跡。淡蘭古道分為北路(官道)、中路(民道)、南路(茶道),總長200多公里,不僅橫跨新北市、基隆市、台北市、宜蘭縣四個行政區域,亦跨越清朝、日治與民國三個不同的年代。古道北中南路的復舊整建,一條條原本隱於山林的山徑,如今已成了民眾假日休閒野行的路線。

長腳隊繼淡蘭古道支線灣潭古道的尋幽訪勝,這次打算再探淡蘭古道中路(民道)的中坑古道。一早驅車來到雙溪區柑腳聚落的威惠廟前集合,威惠廟是地方的信仰中心,主祀開漳聖王,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已有百年歷史。威惠廟前確定參與活動人數已到齊後,車隊由曾經探過中坑古道的王前會長引導,再度驅車循雙柑公路(北42線)續行至27.5K後右轉盤山坑產業道路,循長源村6鄰指標左轉續行,距中坑古道入口最近、最顯著的地標為中坑橋,左轉通過中坑橋後循右續行,至小橋前的空地停車,步行過小橋後就是中坑古道的入口了。

隊伍抵達中坑古道的入口後隨即整隊出發,古道進入菁華區前是一段鋪陳碎石礫的路徑,沿途樹幹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登山布條,中坑古道的熱度可見一般。續行不遠,步道左側的一座小廟就是修建於明治38年(西元1905年)的水尾土地公廟,樸實無華的土地公廟有百年歷史,也是中坑古道水尾端的起點。通過土地公廟後循寬闊的步道續行,行經一座廢棄的紅磚屋後,步道兩旁都是結實纍纍的柚子樹,除了樹上茂盛的柚子,樹下也盡是落果,還有許多是被「森林原住民」享用過的果殼,周邊環境看起來不僅清幽,生態也極好。

續行,一旁清澈溪流就是今天行程中一路相伴的柑腳溪,隊伍行經一片蔬果園後,見寬闊步道的終點處有座鐵皮屋搭建的農舍,接著通過以水泥石板鋪墊的越溪橋面後開始進入了土石產業道路,沿途雖沒有官方的路標,但藉由登山布條的引導,循溪畔的小路來到柑腳溪畔前的一座擋牛木柵門之前,柵門前有中坑古道官方的方向指標樁及淡蘭山徑-中坑古道路線導覽圖,指標顯示此處距威惠廟2900m、距古道終點端的中坑頭小土地公廟2600m。打開擋牛柵門後,隊伍隨後將進入中坑古道的菁華路段,而古道的一開始便是要拉繩通過柑腳溪。

近幾天的山區有雨,加上一大早東北角烏雲密佈、雷聲隆隆作響,行程中隨時可能遇上大雨,眼前的溪水雖未暴漲但流速湍急,雖然大部份的夥伴今天都是有備而來穿上了雨鞋,但過溪時大家還是小心翼翼的不敢掉以輕心。中坑古道的最大特色就是必須數度過溪,大雨期間就不適合選擇行走這裡的路線了。由於淡蘭古道是官方推動的國家級綠道,並結合民間一起以「復舊如舊」的特殊工法整修,行走淡蘭古道的同時,會猶如置身先民踏過的足跡般的感受真實深刻,此刻越過柑腳溪,河道中的踏點、石頭的鋪排,都是整治單位的用心整理。

一行人陸續越溪後來到溪對岸的山徑續行,走上石階之後,眼前迎來的是一片為群山所環抱的綠地,放眼望去的綠地是先民早期沿著柑腳溪畔的溪谷闢建的一層復一層的梯田,隨著歲月的流轉,梯田如今雖已廢耕,卻成了中坑古道上最吸睛與令人流連忘返的梯田草原。寧謐的山谷間,只見山頭裊繞的山嵐、綠草如茵的草地、清澈流淌的柑腳溪、翠綠蓊鬱的原始森林,今日我們循著一層一層往上疊升的梯田草原的小徑一路上行,透過淡蘭古道的復舊,得以舒適地閒走在先民曾經篳路藍縷的路徑上,心中不禁升起一股小確幸的滿足感。

沿著梯田小徑緩緩前行,在一棵九芎樹幹上有藍天隊的路牌,這裡是中坑古道左線與右線的分道處,隊伍取左循古道左線土徑續行,踩過了幾級石階來到另一片草地,小徑中立著一根「淡蘭中坑古道」長石柱,石柱以淡蘭古道專用的雙扇蕨為飾,遊客藉此可輕易辨識出淡蘭古道的獨特性。古道沿著柑腳溪畔一路往上,續行來到一處設了攔沙壩的溪谷地,此時需要再次越溪到溪的另一岸,拉著輔助繩越過攔沙壩,溪水淺淺地漫過壩堤,由壩堤往下游望去,又是一幅賞心悅目的風景。小心通過了壩堤,隊伍繼續行走在綠意盎然的原始森林之中。

續行來到另一處梯田上,梯田中的一顆巨石貌似青蛙,故有青蛙石之稱。中坑古道一路行來,遠山雲霧飄渺、溪水潺潺流動,加上四周環境潮濕,古道盡是豐富的蕨類生態及茂密的樹林,林相呈現一片鬱鬱蔥蔥的天然景觀,走起來舒服、看起來也舒服。行走小徑,路上的石砌步道是淡蘭古道修整計劃工程以「復舊如舊」的工法排砌,一切維持不破壞歷史原貌及山林環境的準則進行,還原了古道的真實面貌。續行中再次過溪,不過這一次過溪不再是一條簡單的繩索輔助,而是一座以石頭疊砌的古早式工法建造的拱橋,也是這條古道上的另一驚艷!

一行人陸續通過拱橋,繼續朝著中坑頭小土地公廟的方向推進,走過一畦又一畦的梯田,開闊的視野,彷彿世外桃源的麗景,讓人一路走得心曠神怡。走著走著,過了梯田後再次要過溪了,這次只有一條繩子了,小心踏過溪谷的踏點,一個不小心還是有人一腳滑進了溪裡,只好踩著濕漉漉的腳丫子繼續往下走。今天一下子溪左、一下子溪右的來來回回的前進,中坑古道是一條很有趣的古道,也是一條很有特色的路線。今天唯一可惜的應該是氣候的不適,雷雨將下導致氣候悶熱,即使是陰雨沒有艷陽,一路仍是走得汗如雨下,又悶又熱!

過溪後,循著蜿蜒的曲徑續行,蓊鬱的樹林間,九芎樹、筆筒樹、姑婆芋、野薑花、蕨類等等植物在中坑這處山區反覆的看見,綠野仙蹤似的森林讓人再次見證淡蘭古道的美麗。一段連續爬升的山徑,是今天行腳至此唯一需要深呼吸的一小段路線,登上山徑後,一個轉彎過後,一片頹圮的古厝竟置身在這處需要行行復行行的深山裡!從只剩下石頭框架的古厝廢墟中,彷彿看見道路的開通,往來的人不再走這條路了,深山中居不易、行不易,年年歲歲時光荏苒,老人家不在了,年輕人不回來了,老屋空置,終不敵歲月催殘,如今成了古道上懷舊之地。

隊伍於古早厝地暫歇,今天的氣候條件看起來是不適合再往中坑頭小土地公廟方向繼續走了,轟隆隆的雷聲從古道行腳的一開始就不曾歇過,為了趕在大雨下來、避開溪水可能的暴漲前返回水尾土地公廟,隊伍決定中坑古道的行腳止於這處古早厝地,稍後長腳隊將循原路返回停車處了。今天淡蘭古道中路(民道)闊瀨連絡道-中坑古道的美麗行腳將隨著我們折返的步伐劃上句號,一段曾經被時間與人們遺忘了的百年山徑,我們藉淡蘭古道的復舊而有幸造訪,再次見證淡蘭古道的歷史軌跡,並享受一段在有著「最偏遠的後花園、山谷中的珍珠」之美譽的雙溪山區中一趟好山好水的快樂行腳。

一早驅車來到雙溪區柑腳聚落的威惠廟前集合,威惠廟是地方的信仰中心,主祀開漳聖王,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已有百年歷史

驅車循雙柑公路(北42線)續行至27.5K後右轉盤山坑產業道路,循長源村6鄰指標左轉續行,距中坑古道入口最近、最顯著的地標為中坑橋,左轉通過中坑橋後循右續行,至小橋前的空地停車

步行過小橋後就是中坑古道的入口了

古道進入菁華區前是一段鋪陳碎石礫的路徑

沿途樹幹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登山布條

續行不遠,步道左側的一座小廟就是修建於明治38年(西元1905年)的水尾土地公廟

樸實無華的土地公廟有百年歷史,也是中坑古道水尾端的起點

通過土地公廟後會行經一座廢棄的紅磚屋

步道沿途有不少野薑花

行經廢棄的紅磚屋後,步道兩旁都是柚子樹

結實纍纍的柚子樹

除了樹上茂盛的柚子,樹下也盡是落果,還有許多是被「森林原住民」享用過的果殼

周邊環境看起來不僅清幽,生態也極好

一旁的溪流就是今天行程中一路相伴的柑腳溪

清澈的柑腳溪

續行

行經一片蔬果園

回拍,寬闊步道的終點有座鐵皮屋搭建的農舍,接著通過以水泥石板鋪墊的越溪橋面後開始進入了土石產業道路

土石產業道路的沿途沒有官方的路標,但藉由登山布條的引導,進入中坑古道的路線不難找

跟著前面的登山布條走

藉由登山布條的引導,循溪畔的小路續行

來到柑腳溪畔

來到柑腳溪畔前的一座擋牛木柵門之前

柵門前有中坑古道官方的方向指標樁及淡蘭山徑-中坑古道路線導覽圖

淡蘭山徑-中坑古道路線導覽圖

指標顯示此處距威惠廟2900m、距古道終點端的中坑頭小土地公廟2600m

打開擋牛柵門後,隊伍隨後將進入中坑古道的菁華路段

古道的一開始便是要拉繩通過柑腳溪

一大早東北角烏雲密佈、雷聲隆隆作響,隨時會遇上大雨,眼前溪水雖未暴漲但流速湍急,大部份的夥伴今天都有備而來穿上雨鞋,過溪時小心翼翼的不敢掉以輕心

此刻越過柑腳溪,河道中的踏點、石頭的鋪排,都是整治單位的用心整理

越溪後來到溪對岸的山徑續行

走上石階之後,眼前迎來的是一片為群山所環抱的綠地

放眼望去的綠地是先民早期沿著柑腳溪畔的溪谷闢建的一層復一層的梯田

先來一張團拍

沿著梯田小徑緩緩前行

九芎樹幹上有藍天隊的路牌,這裡是中坑古道左線與右線的分道處

往中坑古道左線

往中坑古道右線

隊伍取左循古道左線土徑續行

踩過了幾級石階來到另一片草地

小徑中立著一根「淡蘭中坑古道」長石柱,石柱以淡蘭古道專用的雙扇蕨為飾,遊客藉此可輕易辨識出淡蘭古道的獨特性

回拍,離開「淡蘭中坑古道」石柱的梯田區

沿著柑腳溪畔一路往上續行,來到一處設了攔沙壩的溪谷地,此時需要再次越溪到溪的另一岸

中坑古道的最大特色就是必須數度過溪,大雨期間就不適合選擇行走這裡的路線了

拉著輔助繩越過攔沙壩

溪水淺淺地漫過壩堤

由壩堤往下游望去,又是一幅賞心悅目的風景

通過了壩堤,隊伍繼續行走在綠意盎然的原始森林之中

續行來到另一處梯田上,梯田中的一顆巨石貌似青蛙,故有青蛙石之稱

循著一層一層往上疊升的梯田草原的小徑一路上行

行走淡蘭古道的同時,會猶如置身先民踏過的足跡般的感受真實深刻

古道盡是豐富的蕨類生態及茂密的樹林

林相呈現一片鬱鬱蔥蔥的天然景觀,走起來舒服、看起來也舒服

蕨類植物附生在樹幹上,生長茂盛蓬勃

淡蘭古道修整計劃工程以「復舊如舊」的工法排砌,一切維持不破壞歷史原貌及山林環境的準則進行,還原了古道的真實面貌

續行中再次過溪,不過這一次過溪不再是一條簡單的繩索輔助,而是一座石砌拱橋

隊伍陸續通過拱橋

古早味十足的拱橋令人驚艷

以石頭疊砌的古早式工法建造的拱橋

一行人陸續通過拱橋,繼續朝著中坑頭小土地公廟的方向推進

循徑續行

在拍什麼啊?怎麼動作這麼一致呢?

原來是樹梢上掛著漂亮的毬蘭呀

這一路上看到的九芎樹多的都數不清了

路上的石砌步道是淡蘭古道修整計劃工程以「復舊如舊」的工法排砌,維持不破壞歷史原貌及山林環境的準則進行

來到另一畦梯田

一畦畦的梯田,開闊的視野,彷彿世外桃源

古道上的梯田區偶爾有一顆顆的大巨石

越過梯田,轉個彎繼續往中坑頭小土地公廟的方向推進

走過一畦又一畦的梯田,讓人一路走得心曠神怡

放輕鬆擺pose

開闊的視野讓人心情與四肢變得活潑又放鬆

走著走著,過了梯田後再次要過溪了

這次只有一條繩子了,小心踏過溪谷的踏點

今天一下子溪左、一下子溪右的來來回回的前進

中坑古道是一條很有趣的古道,也是一條很有特色的路線

中坑古道一路行來,遠山雲霧飄渺、溪水潺潺流動,加上四周環境潮濕,古道盡是豐富的蕨類生態及茂密的樹林,林相呈現一片鬱鬱蔥蔥的天然景觀,走起來舒服、看起來也舒服

循著蜿蜒的曲徑續行,蓊鬱的樹林間,九芎樹、筆筒樹、姑婆芋、野薑花、蕨類等等植物在中坑這處山區反覆的看見

一段連續爬升的山徑,是今天行腳至此唯一需要深呼吸的一小段路線

今天唯一可惜的應該是氣候的不適,雷雨將下導致氣候悶熱,即使是陰雨沒有艷陽,一路仍是走得汗如雨下,又悶又熱!

登上山徑後,一個轉彎過後,一片頹圮的古厝竟置身在這處需要行行復行行的深山裡

來到中坑古道途中的古早厝地

古早厝地置身於群山 之間

只剩下石頭框架的古厝廢墟

頹圮的牆垣見證古道一段興衰的歷史痕跡

從只剩下石頭框架的古厝廢墟中,彷彿看見道路的開通,往來的人不再走這條路了,深山中居不易、行不易,年年歲歲時光荏苒,老人家不在了,年輕人不回來了,老屋空置,終不敵歲月催殘,如今成了古道上懷舊之地

廢棄的古厝成了現代人的攝影機底下取景拍攝的景點

古早厝地

古早厝地已被雜草藤蔓掩覆

鏡頭下的古早厝地有滄桑感

只剩下石頭框架的古厝

歲月在古早厝地上毫不留情的烙下深沉的痕跡

從頹圮的牆垣上仍可透視早期的砌屋工法

古厝後側的小徑可繼續走向中坑頭小土地公廟

古早厝地暫歇

氣候條件看起來是不適合再往中坑頭小土地公廟方向繼續走了

為了趕在大雨下來、避開溪水可能的暴漲前返回水尾土地公廟,中坑古道的行腳止於古早厝地

隊伍準備循原路返回停車處

轟隆隆的雷聲從古道行腳的一開始就不曾歇過

泥土的山徑、原始的林貌,一段舒服的健行路程

回到過溪處

雨開始下了,腳步加快囉

通過石砌拱橋

幸好還沒有真正下起大雨,把它當作是一場詩情畫意的旅程

再次遇見青蛙石

再次來到了攔沙壩溪畔

匆匆過溪,直奔水尾土地公廟方向

行經「淡蘭中坑古道」石柱旁

回到中坑古道左線與右線的分道處

回到今天第一次越過柑腳溪的地點,溪的對岸就是擋牛柵門處

陸續過溪中

一陣一陣的雨下來了,還好已順利通過需要過溪的地點,回到了溪畔

經過中坑古道官方方向指標樁及淡蘭山徑-中坑古道路線導覽圖的設置地點

指標樁上可清楚看見淡蘭古道專用的雙扇蕨logo

接下來就是平緩寬闊的路線

行經鐵皮屋搭建的農舍處

一段曾經被時間與人們遺忘了的百年山徑,我們藉淡蘭古道的復舊而有幸造訪,再次見證淡蘭古道的歷史軌跡,並享受一段在有著「最偏遠的後花園、山谷中的珍珠」之美譽的雙溪山區中一趟好山好水的快樂行腳

回程時水尾土地公廟已被點上蠟燭

淡蘭古道中路(民道)闊瀨連絡道-中坑古道的美麗行腳,隨著我們返回小橋的停車處而劃上句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惠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