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腳登山隊的快樂行腳之
黑龍潭.三水潭.北勢溪古道 20201018

繼八月份淡蘭古道灣潭段的行腳,長腳登山隊這個星期的例行活動再次前進坪林黑龍潭鷺鶿聚落,這次的健行以淡蘭古道北勢溪段為主軸,由坪林區三水潭的雙溪口福德宮往雙溪區泰平里料角坑方向進行,路線全程倚傍著北勢溪而行,沿途水瀑、青潭、土地公潭、多孔橋、木橋、中正斷橋、中正石碑、礦務課基石等等特色景觀,加上古道的原始地貌、路徑上下起伏緩和、沿途青山綠水、綠意盎然,走過灣潭古道的人會有走進桃花源的驚艷,而今天走過了北勢溪古道,則有置身世外桃源的悸動!

長腳登山隊週日活動再次藉由利和大哥與居住黑龍潭鷺鶿老家的朋友協助,帶著長腳隊往返北勢溪古道一趟,並提供了午餐的舒適野炊空間,真心感謝地主的熱情。雖然今天的天氣條件不佳,不過行走於淡蘭古道北勢溪支線的美麗氛圍中,下雨天仍然無礙長腳隊想要體驗隱於深山的寧謐與溪澗的清幽的強烈念想,雨中行也只不過是多穿了一件雨衣或是手中多握了一把雨傘而已,一行人揣著一份愉悅的心情從黑龍潭露營地出發,在雨天裡,隊伍沿著北勢溪畔走了一趟既美麗又療癒的行腳。心情好,看到什麼都是美,尤其是好山好水,看你千遍也不厭倦呀!

淡蘭古道為清領時期淡水廳到噶瑪蘭廳(現今臺北到宜蘭)之間往來的要道,是見證了北台灣的漢人由西往東拓墾的一道歷史痕跡。古道有北路(官道)、中路(民道)、南路(茶道),總長200多公里,橫跨新北市、基隆市、台北市、宜蘭縣四個行政區域,亦跨越清朝、日治與民國三個年代。在淡蘭古道旅遊路網的推動計劃下,除了復舊整建古道的北中南路,並透過重返、探索、體驗具自然之美的淡蘭古道。淡蘭古道曾因公路的發展而式微,2014年被核定為國家級綠道示範計劃之後,先民曾經往來的歷史軌跡再次因淡蘭古道的復舊而重啟了屬於台灣人的記憶。

長腳隊於八月份灣潭古道行腳結束的同時,便起心動念地打算要來走一趟與灣潭古道相會於雙溪口福德宮的北勢溪古道,這一次我們仍安排由黑龍潭露營區的聯外道路進入今天健行路線的主軸-北勢溪古道,一行人於鷺鶿一號民宅集合整隊後,便沿著黑龍潭的聯絡道路緩緩地走向了雙溪口。續行中,一旁封溪禁漁已多年的北勢溪的溪水因山區連續多日的降雨而澎湃湍急。產業道路行進來到盡頭處是一座橫跨北勢溪與灣潭溪匯流處的多孔橋,也是連接黑龍潭與雙溪口二地聚落的重要橋樑。

由黑龍潭通過多孔橋後,便進入了「三水潭」,從地理方位來看,北勢溪與灣潭溪二溪匯流之處,當地居民係以「雙溪口」名之,不過卻在外地人口耳相傳的口誤下,衍生出如今多數人所稱之「三水潭」的稱呼。屬北勢溪支流的灣潭溪,行水至雙溪口便匯入北勢溪,之後續往下游流瀉,而位於二溪匯流處的雙溪口福德宮便是北勢溪古道及灣潭古道起迄點的重要地標。雙溪口福德宮是聚落的信仰中心,溪畔一座石砌的小土地公廟是福德宮的前身,在淡蘭古道的歷史軌跡中,小土地公廟是一大特色,是往來古道的先民重要的心靈寄託。

雙溪口福德宮位處北勢溪古道及灣潭古道的會合處,循灣潭溪而行可行經張家莊後循灣潭古道續行至雙溪泰平地區;而隊伍接下來則是循著福德宮前方的另一座跨越灣潭溪的多孔橋之後,開始了今天長腳隊在北勢溪古道行腳了。一行人通過多孔橋後,行腳隨之由坪林區雙溪口轉至雙溪區的料角坑了,產業道路行進的同時雨勢已逐漸緩和,古道的行程看來會走得相對輕鬆一點了。循徑緩緩前行,產業道路右側的岩壁下有一座小小的石頭公廟,過了石頭公廟不遠,隊伍再度來到北勢溪畔,又一次的跨越多孔橋,轉換到北勢溪的另一岸。

由黑龍潭走向北勢溪古道的沿途中,共行經三座多孔橋,從坪林進入了雙溪,行腳忽而在溪左、忽而在溪右,還好路線單純不複雜。隊伍第三度通過多孔橋後,續循料角坑產業道路緩緩上行,未久,通過料角坑37號民宅後的不遠,於彎道右側一條通往溪畔的寬闊土路便是此行主軸-北勢溪古道的入口,路口的指標木樁上顯示,距三水潭小土地公廟約800m,與泰平端的登山口相距約2600m。一旁樹幹上也有藍天隊的指標,顯示循產業道路續行可至南豹子廚山,而往泰平方向除了北勢溪古道外,往三層巷古道亦得循此路徑進入。

一行人陸續進入土路,走向溪畔,下過雨的土徑泥濘不堪,今天穿著雨鞋來活動就對了!不久隊伍來到溪畔,開始進入北勢溪古道菁華的路段了,不過在正式進入北勢溪古道菁華路線的一開始,於溪畔可看見立著一根「淡蘭北勢溪古道」的石柱,相似的石柱,我們在九月份行走中坑古道時亦曾見識過,上頭飾有淡蘭古道專用的雙扇蕨標誌,遊客藉此標示可輕鬆的辨識出屬於淡蘭古道獨特性的健行步道。隊伍於「淡蘭北勢溪古道」石柱樁拍照記錄後,便續循長約2.6公里的溪畔古道,朝著北勢溪的上游蜿蜒而行。

沿著北勢溪溪岸而行的北勢溪古道,路徑因勢而行,時而高繞、時而緊貼溪畔,山徑雖上上下下、起起伏伏變化極多,但還好落差不是極大,行走起來還不算吃力,沿途溪畔的景致極佳,古道其間有多處支流匯入北勢溪,多處山溝處搭建有木橋。過去交通不便的年代,住在山裡的孩子便是利用此一北勢溪古道往返泰平國小上課,每每遇上大雨溪水暴漲時,部份路段便窒礙難行,因此後來沿線便搭起了三座石橋,只是石橋最終仍不敵暴雨的沖刷而毀損,目前僅中正斷橋的一小段石橋保留,其餘目前所見都是近期整治過的新木橋了。

今天雨中行走北勢溪古道體驗到了北勢溪磅礡的氣勢,尤其是遇見落差或漩渦的地方,更感受到大自然不可輕忽的力量。古道沿途有更多大小錯落不一的石塊,崎嶇不平的路徑,雨天行動更必須小心翼翼。古道沿途樹林茂密、林相優美、綠意盎然,環境潮濕、蕨類植物生態豐富,小溪流、小水瀑、小水潭沿途處處可見,行走在悠閒的青山綠水,讓人感到恣意暢快。看起來仍相當原始的北勢溪古道係以手作步道、復舊如舊的工法整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古道依舊維持著山林的原貌,讓古道的歷史仍有跡可循。

古道續行,來到距「淡蘭北勢溪古道」石柱樁約半個小時、抵第一座木橋前約三分鐘腳程的路上,古道左側遇小徑可往南豹子廚山及三層巷古道,小徑入口繫有許多登山隊的布條以及藍天隊的指示牌,有興趣的山友走北勢溪古道時可順便安排這一段路線。隊伍於山徑岔路處短暫停留後便循中正橋、料角坑的方向續行,再續行不遠處,樹幹上的一面藍天隊標牌顯示「過溪接古道、百年土地公(尾寮古道支線),小心!」看著一條往下切的山徑,想著下方湍急的溪水,今天安排的路線若是行走尾寮古道支線,是根本無法過溪的,還好,還好,有慶幸的感覺!

看到這一只過溪接古道標誌的同時,視線向前看則是一道如瀑布急洩的溪水,溪谷上方是杉木架設的木橋,由於天雨路滑,戰戰兢兢地通過木橋,不過美麗的溪瀑,還是讓人不禁多看了好幾眼。順利通過木橋、走過一段平緩路徑後,開始出現坎坎坷坷的石塊,在青苔覆蓋的石塊上上下下,雖然雨鞋的止滑性不擔憂,但還是不敢大意,行進的速度明顯的緩慢。由於下雨路面潮濕而低頭留意腳下,一直未能以悠閒的心情體驗古道,等到了停下腳步抬頭環顧四周時,有想找一個沒有下雨的日子行走北勢溪古道的念想,晴天時想必更能感受到古道秘境之美。

續行,來到一寬闊水域而形成大水潭的溪谷區,當地人將這處水潭稱作「土地公潭」或「石碇潭」,石頭因溪水沖刷而附著一層極細的泥沙,潮濕時相當的滑,因此一旁刻意立牌警告戲水的遊客要注意,石頭若已潮濕勿站立其上,避免發生危險。今天到訪時,適逢雨後溪水量充沛,已淹過巨石所形成的溪床,溪床的落差又形成一幅氣勢磅礡的瀑幕,溪流景觀看起來相當的美。離開「土地公潭」,隊伍繼續沿著溪畔路線進行,山徑有部份路段是緊貼著溪畔,如果山區連續下著豪雨,有些路段看起來是有可能被淹沒的。

行進中,再次通過木橋,路線仍緊臨著北勢溪,溪畔景致優美,雖然溪岸沒有風雅的垂柳,但橫臥生長、幾乎低垂至觸及水面的樹枝,特殊的生長樣貌顯現出一幅美麗的山水。走在北勢溪古道上,心情完全不受雨水干擾,在山裡、在水畔,只聞水流聲與蟲鳴鳥叫聲,心情十分平靜祥和,用心與五官去感受自然裡的一段美好時光。循著古道緩緩進行,接近古道上游出口前,目前僅存中正斷橋這一處人文遺跡,在橋頭有一顆礦物課基石、中正橋石碑及保安林界樁,接著就是僅存的一段四塊長條形體的石塊組合的橋面及橋墩,古道的石橋銜接木橋後越溪後續行。

修建於1966年的中正橋因溪水暴漲而損,僅餘下目前所見的四塊長條形的石面,石碑上則是熱心捐款修橋的芳名錄,這些留下來的遺跡都是一段人文歷史,也是古道曾經發生過的溫暖故事。通過中正斷橋後,再登上一段以手作方式鋪陳高度合宜的石梯,古道的山徑時而高、時而低、地貌原始天然、沿途景觀變化豐富,再加上沿途參差不齊的石塊的路段頗多,感覺有一點難但又不會太難的小冒險,古道處處驚艷,走起來相當療癒。古道最後由傳統山徑進入寬闊平緩的土路,從料角坑26號之1民宅通過後,繼續往料角坑17號民宅方向走去。

料角坑17號民宅所在的料角坑產業道路是長腳隊今天在北勢溪古道上的終點了,回程我們循原徑返回,再次體驗屬於淡蘭古道中路的北勢溪古道秘徑之美。近來幾次淡蘭古道的行腳,我們一步步的走進深山探訪200多年前因移民開墾而發展出的交通系統,許許多多曾經是先民篳路藍縷走出來的路,如今因為現代化交通的發展而式微、荒廢,如今在淡蘭古道國家級綠道的推播下,牽動起一股重啟先民在淡蘭古道往來足跡的念想,一條條、一段段的淡蘭古道的路徑、古道,在陸續的整理修築完畢之後,我們可以安心的走、靜心的感受,觸手可及的美景,在淡蘭古道上俯拾皆是。

這次的健行以淡蘭古道北勢溪段為主軸,由坪林區三水潭的雙溪口福德宮往雙溪區泰平里料角坑方向進行,路線全程倚傍著北勢溪而行

這一次我們仍安排由黑龍潭露營區的聯外道路進入今天健行路線的主軸-北勢溪古道

長腳隊於八月份灣潭古道行腳結束的同時,便起心動念地打算要來走一趟與灣潭古道相會於雙溪口福德宮的北勢溪古道

一行人於鷺鶿一號民宅集合整隊後,便沿著黑龍潭的聯絡道路緩緩地走向雙溪口

經過黑龍潭露營區的營地後,繼續朝著雙溪口福德宮的方向進行

一旁封溪禁漁已多年的北勢溪的溪水因山區連續多日的降雨而澎湃湍急

產業道路行進來到盡頭處是一座橫跨北勢溪與灣潭溪匯流處的多孔橋

多孔橋是連接黑龍潭與雙溪口二地聚落的重要橋樑

多孔橋左右二側溪水流動情形有異,北勢溪溪水十分湍急

多孔橋左右二側溪水流動情形有異,灣潭溪靜靜地流淌

黑龍潭通過多孔橋後,便進入了「三水潭」,從地理方位來看,北勢溪與灣潭溪二溪匯流之處,當地居民係以「雙溪口」名之,不過卻在外地人口耳相傳的口誤下,衍生出如今多數人所稱之「三水潭」的稱呼。

通過多孔橋後,接著就見到雙溪口福德宮

於二溪匯流處的雙溪口福德宮便是北勢溪古道及灣潭古道起迄點的重要地標

雙溪口福德宮是聚落的信仰中心,溪畔一座石砌的小土地公廟是福德宮的前身,在淡蘭古道的歷史軌跡中,小土地公廟是一大特色,是往來古道的先民重要的心靈寄託

雙溪口福德宮位處北勢溪古道及灣潭古道的會合處,循灣潭溪而行可行經張家莊後循灣潭古道續行至雙溪泰平地區

雙溪口福德宮前指標

仔細觀察指標,選擇自己想行走路線

循福德宮前方的另一座跨越灣潭溪的多孔橋之後,可續行前往北勢溪古道入口

指標上裝飾有一朵白色樹葉形狀的特殊標示,這是淡蘭古道上以侏羅紀時期就已出現的雙扇蕨作為古道專用的標示物

淡蘭古道路線導覽圖

通過多孔橋

通過多孔橋後,行腳隨之由坪林區雙溪口轉至雙溪區的料角坑

產業道路續行

行進的同時雨勢已逐漸緩和,古道的行程看來會走得相對輕鬆一點

循徑緩緩前行

產業道路右側的岩壁下有一座小小的石頭公廟

過了石頭公廟往前循產業道路續行

續行不遠,再度來到北勢溪畔

又一次的跨越多孔橋,轉換到北勢溪的另一岸

由黑龍潭走向北勢溪古道的沿途中,共行經三座多孔橋,從坪林進入了雙溪,行腳忽而在溪左、忽而在溪右,還好路線單純不複雜

翡翠水庫上游水源的北勢溪,連日的雨之後,水量豐沛

通過多孔橋後,續循料角坑產業道路緩緩上行

通過料角坑37號民宅

通過料角坑37號民宅後的不遠,於彎道右側一條通往溪畔的寬闊土路便是此行主軸-北勢溪古道的入口

樹幹上有藍天隊的指標,顯示循產業道路續行可至南豹子廚山,而往泰平方向除了北勢溪古道外,往三層巷古道亦得循此路徑進入

路口的指標木樁上顯示,距三水潭小土地公廟約800m,與泰平端的登山口相距約2600m

北勢溪古道入口等待隊友到齊

通往溪畔的寬闊土路便是此行主軸-北勢溪古道的入口

陸續進入土路,走向溪畔

下過雨的土徑泥濘不堪,今天穿著雨鞋來活動就對了!

走向溪畔

通往溪畔的土路甚寬闊

正式進入北勢溪古道菁華路線的一開始,於溪畔可看見立著一根「淡蘭北勢溪古道」的石柱,相似的石柱,我們在九月份行走中坑古道時亦曾見識過

石柱上頭飾有淡蘭古道專用的雙扇蕨標誌,遊客藉此標示可輕鬆的辨識出屬於淡蘭古道獨特性的健行步道

步道沿途中的雙扇蕨

續循長約2.6公里的溪畔古道,朝著北勢溪的上游蜿蜒而行

北勢溪古道的路徑因勢而行,時而高繞、時而緊貼溪畔

雨後的古道略顯泥濘

小水瀑處處可見

古道環境潮濕、生態豐富,小溪流、小水瀑、小水潭沿途處處可見

沿途樹林茂密、林相優美、綠意盎然

沿途設白色的北勢溪綠線標柱,但似乎還有其他的功能尚未完全設置妥善

古道進路一片香蕉作物區,路旁放置香蕉給過路遊客取用

遠山雲霧裊繞

山徑雖上上下下、起起伏伏變化極多

還好落差不是極大,行走起來還不算吃力

過去交通不便的年代,住在山裡的孩子便是利用此一北勢溪古道往返泰平國小上課

沿途溪畔的景致極佳

行走在悠閒的青山綠水,讓人感到恣意暢快

雨中行也只不過是多穿了一件雨衣或是手中多握了一把雨傘而已,一行人揣著一份愉悅的心情行走古道

小心地通過濕滑路段

古道其間有多處支流匯入北勢溪

通過水瀑、水潭、支流處

水瀑瀑水量因雨而水流磅礡

踩著石頭通過小水潭

古道傍著北勢溪而行

流淌的北勢溪

置身於森林裡,享受著大自然的滋潤

偶爾遇見橫陳的倒木

雨水雖然一陣陣的下著,但不影響行進的計畫

下雨天,上下階梯時腳步更是謹慎了

上下起落緩和易行

續行來到距「淡蘭北勢溪古道」石柱樁約半個小時、抵第一座木橋前約三分鐘腳程的路上遇岔路

左側遇小徑可往南豹子廚山及三層巷古道

小徑入口繫有許多登山隊的布條以及藍天隊的指示牌,有興趣的山友走北勢溪古道時可順便安排這一段路線

遇岔路時留意指標

直行往北勢溪古道、料角坑、中正橋

左轉往南豹子廚山及三層巷古道

於山徑岔路處短暫停留

暫停留後便循中正橋、料角坑的方向續行

續行不遠,遇樹幹上的一面藍天隊標牌顯示「過溪接古道、百年土地公(尾寮古道支線),小心!」一旁是一條往下切的山徑,想著下方湍急的溪水,今天安排的路線若是行走尾寮古道支線,是根本無法過溪的,還好,還好,有慶幸的感覺!

續行,轉彎處開始要行經木橋過溪

看到過溪接古道標誌的同時,視線向前看是一道如瀑布急洩的溪水

溪谷上方是杉木架設的木橋,由於天雨路滑,戰戰兢兢地通過木橋

依序小心地通過木橋

美麗的溪瀑,讓人不禁多看了好幾眼

雨天木橋濕滑,通過時要小心

交通不便的年代,山裡的孩子利用北勢溪古道往返泰平國小上課,每每遇上大雨溪水暴漲時,部份路段便窒礙難行,因此沿線便搭起了三座石橋,只是石橋最終仍不敵暴雨的沖刷而毀損,目前僅中正斷橋的一小段石橋保留,其餘目前所見都是近期整治過的新木橋了

順利通過木橋

走過一段平緩路徑

綠意盎然的原始步道

再次通過小瀑布區

瀑水注入北勢溪

大小錯落的石塊佈滿在溪畔的路徑上

出現坎坎坷坷的石塊

在青苔覆蓋的石塊上上下下,雖然雨鞋的止滑性不擔憂,但還是不敢大意

溪水湍急

在坎坷的石塊間行進,速度明顯的緩慢

溪畔有不少樹木是橫著長的

來到一寬闊水域而形成大水潭的溪谷區,當地人將這處水潭稱作「土地公潭」或「石碇潭」

石頭因溪水沖刷而附著一層極細的泥沙,潮濕時相當的滑

一旁立牌警告戲水的遊客要注意,石頭若已潮濕勿站立其上,避免發生危險

今天到訪時,適逢雨後溪水量充沛,已淹過巨石所形成的溪床,溪床的落差又形成一幅氣勢磅礡的瀑幕,溪流景觀看起來相當的美

離開「土地公潭」,隊伍繼續沿著溪畔路線進行

離開「土地公潭」往,往料角坑17號方向走去

隊伍繼續沿著溪畔路線進行

山徑緊貼著溪畔,如果山區連續下著豪雨,有些路段看起來是有可能被淹沒的

由於下雨路面潮濕而低頭留意腳下,一直未能以悠閒的心情體驗古道,等到了停下腳步抬頭環顧四周時,有想找一個沒有下雨的日子行走北勢溪古道的念想,晴天時想必更能感受到古道秘境之美

續行,前方出現一座木橋

再次通過木橋

沿途的小水瀑形成支流匯入北勢溪

北勢溪古道係以手作步道、復舊如舊的工法整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古道依舊維持著山林的原貌,讓古道的歷史仍有跡可循

行走在悠閒的青山綠水,讓人感到恣意暢快

古道路線單純,沿途有不少登山隊的布條

路線仍緊臨著北勢溪,溪畔景致優美

雖然溪岸沒有風雅的垂柳,但橫臥生長、幾乎低垂至觸及水面的樹枝,特殊的生長樣貌顯現出一幅美麗的山水

青苔覆蓋著石塊,通過時要小心

溪流蜿蜒,潺潺溪水沿途相伴

雨後的北勢溪溪水湍急

古道緊鄰著北勢溪

偶爾停下腳步來欣賞北勢溪的美

溪岸的樹木橫臥生長、幾乎低垂至觸及水面的樹枝,顯現一幅特殊的樣貌

通過一段平緩但泥濘的路段

古道行腳接近中正斷橋這處人文遺跡處

在中正斷橋橋頭前有一顆礦物課基石

接近古道上游出口臨中正斷橋前,除有礦物課基石,還有中正橋石碑及保安林界樁

中正橋石碑及保安林界樁

中正橋與石碑簡介,修建於1966年的中正橋因溪水暴漲而損,僅餘下目前所見的四塊長條形的石面,石碑上則是熱心捐款修橋的芳名錄,這些留下來的遺跡都是一段人文歷史,也是古道曾經發生過的溫暖故事

保安林界樁

通過中正橋石碑及保安林界樁後,接著就是僅存的一段四塊長條形體的石塊組合的橋面及橋墩

古道的石橋銜接木橋後越溪後續行

回拍中正斷橋

通過中正斷橋後,再登上一段石梯

石梯係以手作方式鋪陳合宜的高度

通過竹林區

古道的山徑時而高、時而低、地貌原始天然

古道景觀變化豐富,再加上沿途參差不齊的石塊的路段頗多,感覺有一點難但又不會太難的小冒險

古道處處驚艷,走起來相當療癒

最後由傳統山徑進入平緩的路段

寬闊平緩的土路

從料角坑26號之1民宅通過

通過料角坑26號之1民宅後,繼續往料角坑17號民宅方向走去

料角坑17號民宅所在的料角坑產業道路是長腳隊今天在北勢溪古道上的終點了

古道還可以繼續往壽山宮及崩山坑古道

路口指標

北勢溪古道路線導覽圖

回程準備循原徑返回

踏上回程,我們再次體驗屬於淡蘭古道中路的北勢溪古道秘徑之美

美麗的溪畔景觀

返回「土地公潭」

「土地公潭」美麗的斷層瀑布

注入北勢溪的支流瀑水

走在北勢溪古道上,心情完全不受雨水干擾,在山裡、在水畔,只聞水流聲與蟲鳴鳥叫聲,心情十分平靜祥和,用心與五官去感受自然裡的一段美好時光

回到「淡蘭北勢溪古道」石柱樁

步出北勢溪古道口

返回雙溪口福德宮

近來幾次淡蘭古道的行腳,我們一步步的走進深山探訪200多年前因移民開墾而發展出的交通系統,許許多多曾經是先民篳路藍縷走出來的路,如今因為現代化交通的發展而式微、荒廢,如今在淡蘭古道國家級綠道的推播下,牽動起一股重啟先民在淡蘭古道往來足跡的念想,一條條、一段段的淡蘭古道的路徑、古道,在陸續的整理修築完畢之後,我們可以安心的走、靜心的感受,觸手可及的美景,在淡蘭古道上俯拾皆是

以雙溪口福德宮作為今天行程的終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惠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