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腳登山隊的快樂行腳之
淡蘭中路之中坑古道.中坑古道西線.內盤山坑古道環狀連走 20211031

長腳登山隊這個星期的例行活動再次走進新北雙溪區長源里的中坑聚落,準備完成去年九月間中坑古道因雨而未竟的行程,中坑古道位於柑腳與盤山坑之間,屬淡蘭古道中路(民道)闊瀨連絡道的其中一段,係早期茶商往來的捷徑,古道沿途有百年土地公廟、古厝遺址、清溪、綠野及原始林貌,處處皆令人驚艷的風景,此行雖是舊地重遊,但仍相當期待。不過,中坑古道全程的往返,若是隊伍打算要在中午前返回雙溪用餐,時間的掌握與路程規劃變數大,因此今天行程最後的結果,變成了不是原計劃中的規劃路線了。

淡蘭古道係清領時期淡水廳到噶瑪蘭廳(現今臺北到宜蘭)之間往來的要道,淡蘭古道分為北路(官道)、中路(民道)、南路(茶道),總長200多公里,不僅橫跨新北市、基隆市、台北市、宜蘭縣四個行政區域,亦跨越清朝、日治與民國三個不同的年代。近年來在政府力推淡蘭古道國家級綠道的策略下,民眾泰半已熟悉淡蘭古道在北台灣交通史上具備的歷史定位及價值,淡蘭古道更是見證北台灣的漢人由西往東發展拓墾的歷史軌跡。此行活動主軸的中坑古道為淡蘭古道中路(民道)的其中一段,長腳隊再次參與一趟充滿歷史溫度的旅途。

隊伍集合於雙溪區長源里中坑聚落的威惠廟,長源里舊稱「柑腳城」,位於柑腳溪與盤山坑溪匯流處的台地上,三面臨溪,居高臨下,形成天然屏蔽的山區聚落,有「最偏遠的後花園,山谷中的珍珠」之美稱,過去曾因開採煤礦而繁榮一時。已有百年歷史的威惠廟建於清同治七年(西元1868)間,主祀開漳聖王,是柑腳聚落的信仰中心。由於今天的氣候不穩定 ,因此威惠廟前集合後,便兵分二路,一隊自威惠廟行走產業道路至中坑古道入口後,視路況及體力再安排折返;一隊則是直接驅車至中坑橋停車,再步行至中坑古道入口後,行走中坑古道主軸的路線。

中坑橋旁空地停車,隊伍整隊後隨即快速通過中坑橋,循產業道路走向中坑古道的入口處。進入古道主軸之前需先步行一段碎石礫的產業道路,續行不遠,來到修建於明治38年(西元1905)的水尾土地公廟前,有百年歷史的水尾土地公廟是中坑古道的始點,終點是中坑頭鞍部的福安宮,全程約6.8公里,可原路折返或走左去右回的路線,亦可由鞍部接枋山坑山或豹子廚山。鞍部有礦務課基石及大正元年(西元1912)立的界石,碑面四面分別刻有「北頂雙溪行」、「南闊瀨行」、「西石碇行」,見證鞍部過去是古道上極重要的交會路口。

一行人通過水尾土地公廟後續循一段寬闊的產業道路進行,步道旁的果樹上和去年一樣仍是掛滿結實纍纍的柚子。步道沿著柑腳溪而上溯,行經一處鐵皮屋搭建的農舍並在通過水泥石板橋後進入了另一段產業道路,步道途中未見官方指標,不過藉沿途的登山布條引導,順利地循著溪畔小路來到柑腳溪畔的一面擋牛木柵前,木柵前設有中坑古道官方的方向指標樁及淡蘭山徑-中坑古道路線導覽圖,此處距威惠廟相距2900m、與終點的鞍部中坑頭福安宮相距2600m。打開擋牛木柵後,長腳隊即將進入中坑古道最菁華的路段了。

由於今日東北角的山區烏雲密佈,看來上午的活動與雨神相遇的機率不小。隊伍進入中坑古道的一開始,必須先拉繩踩踏溪石通過柑腳溪,由於淡蘭古道是官方推動的國家級綠道,結合民間以「復舊如舊」的特殊工法整修,此刻越過柑腳溪,河道中的踏點、石頭的鋪排皆為整治單位的用心整理。中坑古道的沿途必須數度過溪,雨鞋已是必須的裝備。一行人陸續越過柑腳溪後走對岸的山徑續行,爬上石階,進入中坑古道迷人的草原區。沿途被群山環抱的一畦畦已廢耕的梯田,原是先民沿著柑腳溪谷所闢的一層層耕田。

古道沿著廢耕的梯田一路上行,遊客莫不流連忘返於綠地草原之間,如今梯田成了中坑古道引人注目的景觀。靜謐的山區不時雲霧裊繞,行走中有如茵的綠草、流淌的溪水、蓊鬱的森林一路相伴,走動起來感覺恣意不已。續行,來到一株釘有藍天隊路牌的九芎樹前,中坑古道左、右二線在此分道,隊伍取左續行。續行不遠,進入立有「淡蘭中坑古道」石柱的草地,石柱上飾有雙扇蕨,是淡蘭古道專用標誌。接下來,沿著柑腳溪畔一路上行,來到攔沙壩前,藉由繩索輔助,小心通過攔沙壩到溪的對岸後,繼續行走在綠意盎然的小徑之間。

續行,來到另一片梯田區,綠地上有一顆貌似青蛙的巨石,於青蛙石拍照記錄後便循徑往上續行。淡蘭古道的修整工程係以不破壞歷史原貌及山林環境的原則,以「復舊如舊」的工法排砌、還原古道的真實面貌,因此遊客行走在中坑古道,會看見部分路徑以石塊整齊排砌呈現,尚有一部份則仍在發包整建中。往前續行,再次來到柑腳溪畔,溪谷間一座以石頭疊砌的古早式工法的拱橋跨溪而築,仿古的拱橋令人十分驚艷,於是耗了一些時間停留,拍照記錄後,依序通過了拱橋,一行人朝著中坑頭福安宮的方向繼續推進。

通過一畦又一畦的綠地之間,綠意盎然的自然景致,猶如置身世外桃源般的令人心曠神怡。行進中,又要過溪了,這次僅能抓著一條繩子,小心地踩著溪流裡的踏石通過,行走中坑古道的沿途,時而走在溪左、時而溪右進行,行進往來之間路徑繞富變化與健行的趣味。過溪後,循著蜿蜒的曲徑續行不遠遇見丫岔路,根據藍天隊釘在樹幹上的指標顯示,循左岔小徑30分鐘的路程可至大夯瀑布,去年長腳隊來中坑時並未發現這處指標及岔路,透過標誌原來是今年五月初做的標誌,或許可以把大夯瀑布這段行程納入未來路線規劃的口袋名單。

走在中坑古道的旅途中,除了綠地與溪流,沿途蘊藏豐富的林貌,九芎樹、筆筒樹、姑婆芋、野薑花、蕨類等等植物處處可見蹤跡,綠意盎然的森林之美使得淡蘭古道的內涵更被彰顯。接下來在行走一小段連續往上爬升的石階之後,轉個彎,隊伍進入中坑古道的中途站-古厝遺址。置身於深山裡的古厝在歲月流轉中,或因公路的開通、或因交通不便的起居不易,往來的人少了,年輕人往外發展、老人逐漸凋零,於是經過歲月的摧殘,老屋空置後崩塌,只剩下石頭的框架爬滿了藤蔓,廢墟般古厝如今僅僅是古道上一處懷舊的印記。

長腳隊於古厝前空地短暫歇息,此刻天空也開始下起了小雨,在一陣討論後,仍決定繼續往中坑頭福安宮方向走,陣雨中,隊伍展開中坑古道往上開始爬升的後段路程。於是一行人由古厝旁的小徑開始往上走,山徑路跡明顯,時而石階、時而土徑,時而爬升、時而緩徑,沿途林相原始、蕨類植物生態豐富,有綠草如茵的草地,也有盤根錯節的山徑,爬上稜徑、行走在腰繞的山徑,一段接一段的大爬坡,來到中坑古道西線岔路口,古道以西線為界,由水尾土地公廟至西線岔路口為中坑古道北線,由此至中坑頭福安宮劃為中坑古道南線。

今天路線的安排原本打算走到中坑頭的福安宮,完成中坑古道南北主線全程,但就在通過中坑古道西線岔路口之後,在循主線續行至古道的第二處古早厝地時,隊伍考量回程用餐時間,決定不再往前續行了,中坑古道的行腳決定止於古厝一旁的擋牛木柵欄了!唉唷喂呀!怎麼第二次走中坑古道還是沒能全程走竟呢!真是遺憾!於是第二處古厝拍照記錄後,便開始循原路折返了,不過在折返時再度回到中坑古道西線岔路口時,卻又有了新計劃了。中坑古道西線係越嶺中坑西山後,銜接古道主線返回水尾土地公廟登山口,西線是可以取代原路折返的路線。

於是乎,中坑古道西線岔路口隊伍再次兵分二路,一隊循原徑返回水尾土地公廟登山口,一隊則是由踏查過路線的前輩帶隊,循著中坑古道西線的陡徑,展開一段與中坑古道主線不同景觀的體驗。接下來僅七個人的小隊伍開始循著西線的小陡徑往上爬行,沿途中一直都有「中坑古道西線」的標誌引導路線的進行,山徑雖狹但路跡明顯,一段又一段的陡坡上來後越嶺,越嶺山徑便一路陡下,行走在鬱鬱蔥蔥的小徑,沿途只見高高的樹林,沒有遠山的景致,與主線擁有草原開闊景色有完全不同的風貌,林相看起來更有深山的感覺。

循著中坑古道西線續行來到ㄒ岔路口,右轉續行中坑古道西線、經中坑西山可回到主線;左轉則是轉換為內盤山坑古道,循古道行走可抵盤山坑的新興宮,於盤山坑產業道路可選擇搭乘公車或循盤山坑產業道路下行回到中坑橋停車處。柑腳城(今之雙溪長源里)地理位置大致可分三個山區聚落,分別為下坑、中坑與盤山坑,而盤山坑又有外盤山與內盤山之別,外盤山臨柑腳城,內盤山則與平溪區的東勢格、火燒寮僅一山之隔,可經由盤山坑古道越嶺抵達。接下來,我們在中坑古道西線與內盤山坑古道岔路口,考慮著該走哪一條路線?

由於中坑古道西線係通過中坑西山後,再銜接回到中坑古道主線,路徑相對單純,不過考量隊伍中無人行走過此一路線,於是最後還是選擇前輩曾踏查過的左轉路線,續循內盤山坑古道的路徑下山。一行人於是轉向行走內盤山坑古道朝新興宮方向走,不久,步道便一路開始往下降,下降不遠,於步道右側的一條小徑上,我們看到內盤山坑古道上唯一的一座石砌土地公廟-福安宮。福安宮建於大正13年(西元1924),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廟身四周覆蓋著厚厚的青苔,廟的土地公已遷移,僅餘空廟而已,於土地公廟拍照記錄後,隊伍隨即循內盤山坑古道往下續行。

通過土地公廟後一個轉折,路徑開始沿盤山坑溪的支流下行,由於溪畔非常潮濕,行走時須留意腳下錯落堆疊的溪石。內盤山坑古道的全程中必須四度過溪,加上山區的環境潮濕,樹林底層的植物及蕨類植物生長蓬勃,林貌極其優美。循著小徑穿梭於林相原始的森林裡,一下子走溪左、一下子行溪右,體驗著內盤山坑古道的迷人風采。只是天公不作美,行進中雨水一陣接一陣的相逼,加上潮濕山徑中嶙峋的石頭上覆蓋著厚厚的青苔,讓行走在溪谷間的腳步備感壓力,行進時只能步步為營、小心為要地循著路跡還算明顯的溪壑小徑下山。

沿著溪畔而行,林相真的美得讓人目不轉睛,不過雨中行走內盤山坑古道感覺危險指數高了起來,於是行腳不敢延遲,第二次過溪後,山徑開始沒有先前那麼陡斜了,持續行走在趨緩後的山徑中,腳步不知不覺加快了些,步道沿途的姑婆芋葉、桫欏、山棕 、冷清草、蕨類植物多得讓人有身置雨林的感覺。沿著山徑及溪的走向而在溪畔兩岸轉換路徑,越往下游走,山徑也越來越平緩,在第三次越溪之前,開始看到了竹林,心想應該是來到古道的尾段了。果真第三次越溪之後不遠,就有即將穿出茂密森林的感覺。

續行不遠,看見遠處的溪谷間有一道爬滿蔓生植物的小橋,小橋看起來已無法通行,再往下游走就看見今天第四次過溪得通過的一座鐵板新橋,橋前張貼著一張方向指標,隊伍過橋循新興宮方向續行。過橋後,跟著沿途張貼的內盤山坑古道的指標上行,小徑途中設了擋牛木柵,通過木柵後就一路跟著新興宮的指標走,在走了一段小徑後又遇上一道擋牛木柵,通過擋牛木柵後由小徑步出,來到盤山坑產業道路上。小徑出口未設官方指標,只有DIY的簡易里程表,走上盤山坑產業道路後,右轉朝相距不到百米的新興宮走去,從附近民宅的門牌上顯示,我們目前是在盤山坑16號之1的位置。

盤山坑產業道路續行不到百尺便看到座落在左側路邊的新興宮,新興宮同樣是一座石砌的土地公廟,門額上有光緒丙戊年(即光緒12年,亦即西元1886年)的字樣,是一座比我們今天稍早所看見的二座土地公廟都還要更古老的廟,廟的牆面上飾有浮雕、廟簷尖翹,比起我們過去所見過的古老的石砌土地公廟更具特色。行程來到新興宮時已近尾聲了,接著只剩走大約二公里的產業道路便能回到中坑橋,今日原本只計劃行走中坑古道的行旅,最後卻彎彎繞繞的兜了中坑古道、中坑古道西線及內盤山坑古道一大圈,長腳登山隊的快樂行腳果真變化多端,讓人總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惠子 的頭像
    惠子

    惠子與長腳登山隊的快樂行腳

    惠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